中国红星宣纸扫一扫 关注我们
肖俊飞
泾县自唐天宝元年属宣州郡,生产之纸主要集散于宣州,宣州遂以产纸著称。宣纸之名亦由此而得。此说是广而久之的了。宣纸负盛名于千载以上已无疑问。唐·张彦远在《历代名画记》中有云:“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,用法蜡之.以备摩写”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上亦有当时定宣纸为贡品的记载。但乾隆年间的《泾川小岭曹氏宗谱》却写道:“宋末争攘之际,曹氏第七世孙曹大三因避兵炎移居小岭,见此系山区,田地稀少,无可耕作,因贻蔡伦术于后,制造宣纸为生计。”看来宣纸的最早产地及命名未可一言以定。不过,即以此推排,泾县生产宣纸亦已有八百余年历史了。故泾县为宣纸之乡早为世人所公认。
宣纸品类繁多。论质地有棉料、净皮、特争皮之称。按定性有生、熟宣之谓。论厚薄有单、夹宣之分,或薄如蝉翼(如扎花).或厚若布帛(如重四尺单及夹宣)。论色彩,则有素宣及色宣。色宣又有仿古、虎皮、槟榔、珊瑚、五色、冷金、冷银等等,何止五光十色。以规格有四尺、五尺、六尺、八尺、七尺金榜、尺六屏、尺八屏、丈二、丈六。至于纸纹,则有单丝路、双丝路、罗纹、龟纹。有的纸帘上还编有精致的群鹿或松鹤图。使纸上半透明色白描式的奔鹿连翩、松鹤静雅。另有一种对联纸,此纸有熟有生。在五字、七字联上印有古拙浑朴的秦汉瓦当图案。单就对纸观玩,亦足令人情怡神爽、雅意油然而生了,当此之时,濡墨挥毫,岂非得时、得器、得志,倍助清兴!
约略算来.宣纸品目竟有上百种之多。
书画最常用的是生、单宣。棉料纸一般较薄,对通明处看,纸质平匀,明暗一致。此纸韧性(俗称“拉力”)稍弱,对墨彩渗透层次略差,笔痕不甚显著,着淡墨微灰,故多用于书法。又因其价较廉,初学者尤多用之。净皮置于通明处,可见皮料所形成的隐隐如白云状团块,欲断复连,似散乱而实匀密地布于全纸。此纸韧性强,耐皴擦,对墨彩反应明敏,笔迹了然,渗透层次多且收敛有度。故画家喜用,书家亦特宝之。特种净皮简称特净或特皮,乃宣纸中的冠冕。重比例的皮料使其透明度减低,帘纹相对不清晰而韧性更强。其显色尤为丰富,渗透层次又高于净皮,故多用作绘画。
熟宣因经特殊加工,几无浸润渗透性,适用于工笔画,可反复施重彩,细微处又令纤毫毕露,故又可用作小字及钢笔书。色宣一般多为熟宣制成,常用于装潢。如书刊、册页封面、装裱、题签等。亦有喜以之作书者,意在取其独具的古雅风味。
书家又可根据书体及字之大小、笔之硬柔、墨之浓淡而选用宣纸。大字、楷书、硬毫、淡墨以纸质较厚(如棉料中的重四尺等,特大字甚至用夹宣)或皮料较多者为宜。
生宣渗墨透彻。一般用时垫以毛毯。除非墨彩特重,很少有污染毛毯的。
宣纸对气候有灵敏的反应。炎燥之日,吸墨快而脆落,易出现飞白,用浓墨时或较滞笔。阴湿之时,尤以江南梅雨季节,其渗透速度快,如行笔缓滞则容易形成大墨团。故书家亦有书时备以废宣纸以为吸余墨者。吾乡更有人别出心裁,为防潮气过重,先用电熨斗轻轻一熨,以使燥润适中,亦甚奏效。孙过庭在《书谱》里所说:“乖”、“合”中,有“时和气润,三合也”,“风燥日炎,三乖也”,可谓精到的心得之谈。
宣纸的焙笼工序.使之有正反两面之分,大抵正面更光净细腻,帘纹清晰度高。用时不可不留意辨别。因反面易滞笔。
宣纸以青檀皮为最主要原料,制造异常考究。其原料青檀皮及稻草经浸泡、灰掩、蒸煮,再选择适宜坡度。经特殊砌造之山麓摊翻,任雨打日晒,直至变成白色。再经人工一丝丝一片片拣剔选优,始能打浆。成纸要经过近二十道工序一百多项操作要求,历时三百余天。纸工或足泡冷水,或身灼高温,一纸之获,良非容易。
(作者系泾县政协副主席,泾县中国宣纸协会顾问,此稿发表于1985年)